乐虎-lehu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

关于乐虎 集团介绍 集团领导 集团文化 集团成员 形象宣传 公开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 LEHU乐虎国际 集团要闻 子公司动态 专题活动 产品介绍 个人客户 团体及企业用户 资产管理 lehu官方网站 投资者关系 董事成员 股息 公告 新闻发布 信用评级 联系我们

客户投诉处理流程

lehu乐虎国际|出气吧|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在哪里?

日期:  2023-10-13

  lehu樂虎國際商業保險資產管理lehu樂虎國際樂虎國際LEHU88樂虎國際本文嘗試去探討一個問題,什麼樣的資產管理公司能做大,中國未來的財富管理行業又在哪裡?既然是探討,裡面有大部分不太成熟的地方,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,希望大家多多包涵,也歡迎一起討論交流。

  在我的記憶中,整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出現過兩次大的浪潮:2007和2015年,正好也是兩波大牛市。2007年大牛市崛起的是公募基金。整個公募基金的管理資產規模達到了3.2萬億,而在此之前公募基金的規模只有8500億。那時候還出現排隊買公募基金產品,甚至要託關系的。某基金公司400億產品一天就賣完了。如果從時代的背景看,那一次的大牛市是散戶儲蓄搬家。公募基金公司成為了散戶投資的新渠道。

  2015年的牛市當然也有散戶大規模入場的推動因素,但我個人覺得這一年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私募基金的崛起。背後的邏輯也很清晰:企業存款的搬家。當經濟基本面不行的時候,企業繼續加大資本開支的效果也不大,但手上因為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又留存了大量現金。這就類似于今天的蘋果。在喬布斯時代是不分紅的lehu樂虎國際,因為ROE很高,賺來的錢再投入到新產品研發。而到了Cook時代lehu樂虎國際,蘋果開始變成了靠分紅回饋股東的公司。因為創新停止,增長減速。于是在2015年整個私募基金的股票管理規模超過了2萬億,出現了許多成立一年規模就突破50億的大私募,這在過去幾年也是不可現象的。也是第一次,越來越多的研究所開始重視私募基金這個客戶群體。

  如果我們看美國的話,有一大批幾十年的基金管理公司,從Vanguard,Templeton, 到Fidelity,Capital等。毫無疑問美國擁有一大批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。根據2013年底的數據,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規模14.7萬億美元,其中13萬億來自于共同基金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:過去30年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lehu樂虎國際,大幅甩開了日本出氣吧,歐洲這些追趕者。這也導致美國企業受益于這30年的大發展,最終造就了一波大牛市出氣吧。道瓊斯指數在1980年還只有1000點,到了2000年突破了10000點,20年上漲10倍。這也導致家庭資產在共同基金的配置也大幅提高。從1980年的3%提高到了今天的25%。

  另一個趨勢是,費率的大幅下滑出氣吧。記得有一年去調研嘉信理財(Charles Schwab)。他們說70-80年代出現了美國共同基金的“超市時代”。許多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很低,吸引了大量普通投資者。而過去20年lehu樂虎國際,我們看到的是整個費率繼續下滑,大量低費率的ETF崛起。無論是BlackRock, Templeton還是Vanguard,都有大量費率極低的ETF產品。省去了基金經理和投研團隊的成本,而且能快速復制。所以過十年,美國資產管理行業中ETF規模大量崛起。

 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?行業集中度提高。因為大基金公司品牌大,渠道廣,產品線年,整個市場規模最大的5家資產管理公司市場份額從34%提高了40%。整個前25的資產管理公司,管理的市場份額達到73%。

  前面說到了股災發生。在股災之前,整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一片欣欣向榮。我有一個朋友在股災之前一個月發基金,市場部問他希不希望規模突破100億。那時候市場需求非常好,隨便一發都是幾十億,上百億的規模(要知道,很多基金公司全部規模加起來也沒有100億)。私募基金也迎來了行業最黃金的一年,大量私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崛起。明天都有明星基金離開公募投入到私募浪潮。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美好,直到股災的發生。股災發生之後,有些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規模甚至低于股災之前,而也有不少私募在存活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曲終人散,被清盤了。

  我們先說說公募基金。下圖是2006到2015年公募基金規模的變化。可以看到整個公募基金的規模一定是在牛市最高點達到頂峰的。這也和商業模式有關。公募基金主要還是靠管理費賺錢,規模越大收入越高。而且在牛市最癲狂的時候一定是基金最好發的,大量基金公司通過發行新產品完成了規模的跳躍出氣吧。事實上lehu樂虎國際,2007年牛市見頂後,如果僅僅看股票類資產規模的線年還沒有線年的水平。在七年的“熊市”中,基金公司的資產規模主要通過貨幣出氣吧,債券等產品做大。

  然而,公募基金也有一個問題:大部分公司的產品差異度不高。基本上市場就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,後者的股票倉位底線會比前者更低。在這個模式下,公募基金規模要做大需要依靠比較強的銷售渠道,以及明星基金經理的品牌效應。特別是要獲得散戶的認購,更需要那些在一年中表現特別出彩的基金產品。這會導致馬太效應會加強:規模小的基金公司往往渠道不強,同時也養不起明星基金經理。

  我個人覺得,對于未來公募基金新的產品發展方向可以是細分行業的指數。美國的百年老店Vanguard就是依靠指數做大,Blackrock過去25年能做大除了對BGI收購以外,就是依靠其量化指數產品。由于基金經理本身的業績比較難以預測,未來大力推廣指數和行業產品是一個大方向。目前市場上大部分行業產品還不夠細分,投資範圍還是太廣。未來個人投資者的產品選擇自主權應該會更大。如果看好互聯網就買互聯網行業基金,如果看好電動車就買電動車行業基金lehu樂虎國際。而不是把家當交給基金經理,在業績表現不好時,又去股吧上亂罵。對于基金經理來說,管理細分的行業也能讓職業生涯更長,更可持續。不需要什麼都懂,什麼都學。把其所管理行業的基本面了解清楚,挖掘增長超過行業的公司就可以了。這也是為什麼海外基金經理職業生涯長青的原因。

  公募基金未來另一個方向是機器人行業崛起後,對于人工的替代出氣吧。美國的Wealthfront已經開創了人工智能理財的先河,Vanguard也在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理財產品。對于基金公司來說,其最昂貴的就是投研團隊的人工成本。而單個明星基金經理未必能保證每年業績都優秀。雖然每個人都說自己是自下而上選股,但有些人是看對了行業,有些是做對了波段,也有一些是熟悉的行業開始爆發。這其中的Alpha都有不確定性,但很少有人真正做歸因分析。人工智能可以做一部分的替代,通過市場深度學習和算法把Alpha進行量化,代替一部分基金經理的職能。特別是對于中小基金公司來說,能節省大量的成本。

  我們再說說私募基金。私募基金的商業模式並不追求規模,而是取得正收益後的業績提成。我個人覺得未來長期能做大的私募基金必須牢記這一條Rule No.1。並不應該追求規模的增長。雖然短期能帶來管理費,但是長期如果無法為客戶賺錢,空有規模意義不大。私募要長期做大的另一個條件是,基金經理把其當做長期的事業去做,而不是賺一把錢走人。2015年大牛市的時候,許多炒過兩年股票的半職業股民都發了私募產品,雪球上許多大V都是通過自己影響力發私募。其中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理解投資,也沒有自己的框架體系。最終就是為了牛市中“加一把槓桿”。

  投資最終是內心世界的反映。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,那些真正做大的還是長期把私募產品當做一個事業來做的。而不是看到好機會就想用來發一把財的。海外許多對衝基金到了一定規模都不希望擴張規模了,甚至把錢退還給投資者。國內雖然在2015年整體規模大幅提高,但是對比中美兩地的財富和私募基金規模,空間還是會很大。未來中國應該會出現一批100億美元規模以上的私募基金。

  還有兩個因素會對私募基金做大有啟示:1)注重回撤。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做大的私募並沒有特別華麗的單年業績,但其回撤比較小。絕對收益的核心就是不要死。死掉一次,就什麼都沒了;2)拿到“優質的錢”。國內許多規模比較大lehu樂虎國際,生存條件比較好的私募都是拿到“長錢”。特別是海外養老金的錢。這些錢本身對于收益預期不高,不容易贖回,一旦拿到成為比較穩定的資產,也能給基金經理充分的時間。不需要每天在市場中搏殺概念。

  最後一點重要的是利益分配。如何把私募基金中各個股東方,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的利益分配問題解決。長期看,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長期覺得優異的回報。私募基金要成為長跑冠軍必然需要優秀的合伙人加入,以及留住優秀的人才。在利益分配上,能否體現“集體利益”,把關鍵人物留住是一門學問。此外,合伙人之間必須要有相同的價值股,雖然投資理念可以有差異lehu樂虎國際。

  寫的比較亂,總結幾點我的想法。中國人的理財需求越來越大,個人和企業都有。長期看,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還是剛剛起步,未來公募基金,私募基金管理的規模肯定比今天要高。行業未來的變化在于:1)投資回報的可預測性越來越重要,量化的產品歸因分析,投資者要越來越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麼產品,為什麼要買;2)產品差異化增加。海外資產管理公司之間也有很大差異性,國內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。海外對衝基金的差異也很大,基本上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幾個很大的;3)人工成本越來越貴後,導致的資產管理行業降低人工成本。互聯網,人工智能技術會使用越來越廣。甚至以後當個基金經理管理的規模會增加,不需要那麼多投研人員。規模小的基金公司會更多從產品結構和設計上入手。通過系統來保證業績,而是單一個人。